没有衡水命,一身衡水病。盲目跟风“复制粘贴”,中国的高中到底怎么了?
大概是在 4 月 10 日到 11 日,我的学校组织一些优秀教师前去忻州一中参观学习。
按理来讲,参观学习是很好的。然而实际上,老师们学到了真东西。反观所谓的主任、领导们,却只学来了“衡水模式”。
从表面上看,忻州一中的管理制度和衡水模式别无二异,而忻州一中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高考成绩也令人惊叹。
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我的数学老师在一次上课时曾提到“忻州一中一本达线率 95% 以上,600 余分者 50 多人”。
就其所创造出的奇迹而言,衡水模式不能被一味否定。但其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,而应试教育却又是最适合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。追溯历史,应试教育的基础早在 1951 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被打下了。
如今,“衡水模式”几乎已经成了人们心中的神,许多学校争先恐后复制衡水模式,意图以此来提升学校声誉和高考成绩,甚至诸如“军事化管理”等都成了学校宣传必不可少的一点。
“没有衡水命,一身衡水病”,这句话反映了一个现实——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或能够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压力。衡水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过度焦虑、睡眠不足甚至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。此外,不同学校教情学情不一致,盲目移植只能出现严重的“水土不服”。
必须承认的是,衡水模式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效果非常显著。通过长时间的学习、频繁的测试和严格的纪律,学生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但是,这种成功是否可持续,以及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益,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教育,不应仅仅是分数的竞赛。教育,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。学生不是考试机器,是有着各自特长与爱好的活生生的人。
中国的教育观念也在随着实际情况而改变,从新高考做出的一系列调整中就能看到。但让学习不再以分为王、让衡水模式不再成为学生心头的梦魇,我们的国家所需要做的,还有很多。